今天的生態課瑤瑤老師地點選在旗津。
為什麼選旗津呢?
我們生長在高雄,就該要了解高雄的發展史,
所以囉~認識高雄就從旗津開始…
今天要到旗津?
喔~~~我心想:時間夠的話,當然不能開車去。
把握機會來坐渡輪,帶小孩認識渡輪、感受渡輪…
以往都是以車代步,很少走路運動或搭捷運,
這幾次老師都會選在旗津上課,可以來搭渡輪,
我是很開心很珍惜的。
從停車場一路漫步走到渡船口,港邊的景色真迷人...
對岸一大群阿陸ㄚ也來搭船遊高雄港。
在這我就可以聽到導遊擴音器的大聲公!
我沒有特別的意思,但每次遇到陸客,總覺得他們很吵雜...
曾2次帶孩子來搭渡輪,
但從交談中我發現2次的經驗都沒有在她們的腦海留下明顯印象。
搭上渡輪,小妹很興奮呢!
看不出來昨晚她還腸胃不適,半夜大吐了3次,
吐得滿床、棉被、床單、枕頭、衣服...
還因為吐到脫水,一整晚叫我起床至少6次,討水喝。
折騰一整晚!
還好現在看起來精神好呢!
短短幾分鐘,已經快到對岸了。
離開渡船口,天后宮就在轉角處!走路不用3分鐘。
一到天后宮,就看到了瑤瑤老師與春蘭。
孩子們開心地叫著春蘭阿姨~~~
聽說天后宮的廁所是五星級的唷! 來看看!
還真是華麗呢!
廟宇的周圍處處可見精緻的雕工
根據記載,旗津天后宮為清康熙12年(1673年)建造,
距今已經341年歷史了。旗津天后宮也是高雄第一座媽祖廟,
更是高雄市政府唯一列入祠廟類保護的廟宇,
在1985年定為三級古蹟。
廟門前,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大紅燈籠高高掛,
感覺很壯觀阿~
孩子們都到齊,開始聽瑤瑤老師講古~~~
老師問孩子們--這裡是旗津,今天大家怎麼來?
騎車、開車、搭渡輪…
旗津有沒有跟高雄連在一起?
台灣的土地怎麼由來...
旗津是高雄市發祥地,包括旗后、中洲兩大部落。
旗津孤懸島外,與鼓山對立,扼著打狗隙,
為內外船舶往來津渡之處,
昔日此地文風頗盛,文人曾組織「旗津吟社」,且以
「旗鼓堂皇,維揚我武;津樑鞏固,克狀其猷。」的聯語自勵,
光復後遂取旗津為區名。
老師正把旗津與高雄的地理位置大致畫出來並解說中...
旗后(後)不僅是高雄的發源地,更是高雄港口的發祥地。
旗津是高雄古蹟的大本營,
旗津目前有列名古蹟四處:
1. 旗后砲台為二級古蹟,
2. 天后宮、
3. 旗后燈塔 與
4. 旗津國小舊校舍各為三級古蹟。
進到廟裡觀察
摸摸地上的石頭,感覺一下是平滑?是粗糙?
想一想為什麼廟的兩旁石階上面有洞;中間的石階上面沒有洞?
這台階又是什麼石頭組成的?
廟埕踏入三川門的三級花崗石台階(火山爆發所產生),
是由康熙十二年(明永曆廿七年,1673年)
渡海所用的壓艙石砌成。
有洞的是以前方便工人搬運所打的洞。
數一數廟前的階梯總共有幾階呢?數對了嗎?
大妹是孩子裡面唯一數對的,卻因為對自己數的沒信心,
所以講出來的答案被老師一問又退縮實在可惜。
孩子的自信心仍是需要多磨練!
天后宮的由來
一開始就稱為天后宮嗎?
旗津天后宮也是高雄第一座媽祖廟,
更是高雄市政府唯一列入祠廟類保護的廟宇,
在1985年定為三級古蹟。
媽祖自宋朝以後屢見加封,
宋宣和時賜廟額「順濟」,
紹興年間再封為「夫人」,
元朝及明朝被封為「天妃」,
至清初,海侯施琅攻台,台灣明鄭敗降之後,
施琅以「天妃」助其軍事有功,大量倡議興建媽祖廟,
媽祖被封為「天后」。
邀清雍正時,恩賜御筆「神昌海表」匾額,
閩,台媽祖廟都荼掛此匾。
說到台灣的人種,其中--
平埔族人的三大特徵:「雙眼皮」、
「小趾頭未多一片指甲」、
「右手臂關節上約2公分處有一細紋」
平埔族漢化極深,台灣很多人有平埔族的血統;
平埔族岸裡社頭目後裔的新樓醫院牧師潘稀祺表示,
屬於南島語系的平埔族,數千年前渡海來台,
廣泛分佈在台灣的平地上,
是台灣社會中漢化較早、較深的平地或近山地原住民的總稱,
清朝時被稱為「熟番」,
以別於未歸化的高山族「生番」。
母系社會的平埔族,是在「唐山過台灣」的移民風潮後,
被擾亂了原有的生活方式,
這些唐山人為了傳宗接代,大多娶了平埔族女子;
根據研究,現今的台灣人,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流著平埔族的血統。
我自己是聽了老師這堂課後才知道,原來我也是平埔族ㄟ。
因為平埔族的3個明顯特徵我都有:
「雙眼皮」+「小趾頭未多一片指甲」+「右手臂關節上約2公分處有一細紋」
以往在剪腳趾甲時都以為是自己沒有剪好才會小趾頭未多一片指甲,
頗受困擾,現在終於懂了。
龍柱,要有皇帝御賜才可以雕,不是隨便寺廟想雕就雕喔!
一般的廟都有三個門,但要從哪個門進? 哪個門出?
到廟上香時要從三川門的左邊進去,從右邊出來,
稱之為左青龍、右白虎。
中間門是師父、大官、神明走的,閒雜人等勿用。
龍邊進、虎邊出,不能從同一邊進出但是不明就裡,
今天聽到老師說明,終於恍然大悟!
下面幾張都是老師在說明龍虎邊怎麼分辨喔!
我們一起來看看~~~
這隻是~龍? 還是麒麟? 古時候的雕工其實沒有很清楚的表達。
門前有兩隻石獅
有沒有發現它們的不同呢?原來是嘴巴有不同。
從開口的這邊進廟門
從閉口的這邊出廟門
還有另一個看進出廟門的方式在這
這個石柱上雕什麼呢? 一位拿著「旗子」,一位拿著「球」,
取其諧音-->「祈求」
入廟祈求
這裡是出口
雕的是什麼呢?
一個拿著古代的兵器「戢」(ㄐㄧˊ,音同吉);
一個拿著古代的樂器「罄」(ㄑ一ㄥˋ,音同慶);
取其諧音-->「吉慶」
拜拜完離開廟祈求的不就是吉慶嗎? 古人的智慧真有意思哪!
講了這麼久連廟口都還沒踏入,這堂課真的是太有趣了。
連在一旁做筆記的我都聽得津津有味!
天后宮裡有很多的木雕、彩繪石雕與泥塑。
這是木雕
年代久遠的木雕,1673年(康熙12年)的古香爐。
進到廟裡想拍門神,呵呵~沒拍好,黑壓壓的一片
這是泥塑
老師帶孩子們進來拜拜
看到宮廟都會進去看看,存著恭敬心!
藉由進出多所廟宇,更瞭解該廟宇和在地人的連結文化,
而非只是停留在:「喔,這是廟,拜一下保心安」。
我想這樣的認知是值得傳承給孩子們的。
看了幾百年的千里眼~
尋聲救苦了幾百年的順風耳~
旗津天后宮裡的王爺船,是珍貴的歷史文物,
於道光年間供奉於此(西元1673年),
木船已被香火薰陶成深古銅色,
屬於出海漁民祈求平安的精神象徵~
目前有燒王船習俗的地區應該只有台灣與小琉球。
一般都只有王爺廟才會燒王船,但這裡是媽祖廟ㄟ!
怎麼會有王船呢?
據說這艘船是由海上漂流而來的,
處處顯露出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。
旗後天后宮不但是漁民的守護廟,也是打狗開拓史上之見證。
早期中國大陸華南沿海一帶是一個高溫多濕、充滿瘟疫的地方,
每當流行瘟疫時,居民經常會製造王船來加以祭祀,
如此一來便可免除一切的疾病與災厄,這也就是傳說王船的由來。
因此從古時候就有所謂的祭瘟、送瘟的習俗,
王船最早就是用來送走瘟神的交通工具。
由於風向和海流的關係,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送出的王船,
最後不是漂流到澎湖群島,就是漂流到台灣,
於是王船信仰也因此傳到了台灣。
隨著時間的流轉,民智逐漸開化,環境衛生也逐漸改善,
台灣民間對於瘟神和王船有了新的看法和見解,
瘟神的地位和身分也越來越受到提升和肯定,
進而結合歷史小說、民間故事,轉變成忠貞愛國的英雄人物,
最後進化成神通廣大、無所不能的代天巡府或王爺公,
王船也從當年的「瘟王船」轉身變成「王爺船」,
從當年的「閉戶避送」,變成了今日的「舉城迎送」,
造成今日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非常盛行的王船祭典。
以下這幾篇內容都跟王船有關,值得讀,頗有趣喔!
http://www.ssps.tn.edu.tw/love/story.htm
http://www.gostay.com.tw/news-01.php?nid=11
http://www.shs.edu.tw/works/essay/2009/03/2009033119370720.pdf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306052403597
神明坐的神轎,藤編的椅子做工相當細緻。
旗後天后宮是高達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,
其初創可遠溯自清康熙十二年﹝一六七三﹞,
據傳當時有福建漁民因避颱風而漂至旗後,
知道這裡有一處美好的天地。
過後再邀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,
由徐阿華及同鄉六戶移民從家鄉帶來媽祖神像以草寮供奉。
至康熙三十年『一六九一』移民人口日漸稠密,
各姓族人乃立開墾契文,
並聚資鳩工庀材建造一座較正式的媽祖廟,
奠定了日後的基礎,
但志書上正式的記錄是~
光緒十三年《一八八七》有洋商張怡記等號重修。
民國十五年,蔡吉六等再度籌資改建,
採用福州的紅磚、木材、石塊等始較壯觀。
民國卅七年,信徒蔡文賓等人又出資重修一次,今廟內香火鼎盛,
廟門兩支石柱鐫刻著:「天惠遍施工賈利;后恩廣被顧漁亨」,
將漁民的心聲表露無遺。
滿滿的祈福卡,祈求一整年的平安富足。
廟側天井的一口光緒十二年(1886年)的鑄鐘
拿出畫筆,老師請孩子們觀察屋頂並畫出所看到的東西。
天后宮的屋頂為燕尾脊的造型,以雙龍拱仙翁做為裝飾,
正脊邊緣的捲草紋飾相當精細,三川脊上有鯉魚吐水的紋路,
傳說可以防火災。
大妹的作品
小妹的作品
好漂亮的金爐,邊邊雕的是鯉魚,鯉魚躍龍門!
準備下課! 一邊複習,一邊考試 & 發獎品
大妹每次都選這種不是花豹就是恐龍、虎...
老師真的很棒呢! 十八般武藝樣樣攏ㄝ通
回程,看到曬魚乾、曬高麗菜乾
期待下次的生態課~
我們要從天后宮走到旗后砲台去!